很多农贸市场设计项目效果不尽人意,问题往往出在第一步:轻视或忽略了前期调研。
一个出色的农贸市场设计方案,那必须是从市场所在的土壤里生长出来。而前期调研,就是最重要的播种阶段。跳过这一步,任何设计方案都可能是空中楼阁。
飞洋设计认为,前期调研不是走过场,而是项目成功的“战略地图”。它回答一个核心问题:我们为谁设计?为何设计?
这份“战略地图”至少需要厘清四个核心维度:
1. 读懂“人”:周边客群是谁?
设计服务于人。必须搞清楚市场周边一公里、三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构成。是年轻家庭居多,还是老龄化社区?是高端住宅区,还是工薪阶层聚集地?他们的消费能力、购物习惯、作息时间是怎样的?这些答案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业态规划、档次定位和服务模式。为追求快捷的年轻人设计,可能需要引入更多净菜和半成品;为时间充裕的老年人设计,则要注重舒适的步行通道和充足的休息区。
2. 看清“货”:商户与商品是什么?
市场的主体是商户。要了解现有或潜在商户的经营品类、方式、痛点以及发展诉求。水产商户对上下水、用电和操作台面的需求,与蔬菜商户完全不同。忽视这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异,会导致设计好看却不好用,为日后经营埋下隐患。调研就是要倾听这些“一线专家”的真实声音,让设计从商户的实际操作中生长出来。
3. 摸清“场”:交通与空间条件如何?
场地的内外条件制约着设计的边界。内部结构、层高、柱网、采光通风条件需要详细勘测。外部交通动线更为关键:主要客流从哪个方向来?是步行、公交还是开车?是否存在交通堵点?如何实现人车分流、卸货与购物动线分离?这些分析直接决定了主入口位置、停车场规划、内部通道宽度等关键设计决策。
4. 洞察“势”:竞争对手与市场空白在哪?
周边是否有生鲜超市、社区菜店或线上团购平台?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短板是什么?我们的市场定位是替代它们,还是差异化互补?通过竞争分析,找到市场的生存空间和独特价值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设计才能有的放矢,强化自身优势,弥补市场缺失。
调研如何真正赋能设计?
①布局规划:通过人流分析,将高频消费品类(如蔬菜)置于内部,拉动客流,而非简单沿入口排列。
②细节设计:根据商户访谈,为不同业态“量身定制”操作台、水电接口和排水系统。
③体验打造:依据客群画像,规划合适的公共休息区、儿童活动空间或智能支付系统。
【飞洋总结】前期调研绝非可有可无的流程,而是农贸市场设计方案最具战略价值的一步。它帮助我们将有限的预算和空间资源,精准投入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,我们希望与您共同深入这一步,因为真正成功的设计,从读懂人心与市场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