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名称:上海华银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
市场面积:1400㎡
项目地点:上海市闵行区华宁路1459号
设计单位:飞洋建筑设计/飞洋市集设计研究
服务范围:商业诊断、空间重构、动线优化、文化植入、运营提升

 

▲熟食区

 冰鲜区、水产区

 蔬菜区、半成品区

 冻品区、鲜肉区

▲农副产品展厅效果

▲二层屋顶花园餐饮效果

▲二层屋顶花园餐饮效果

 

【一句话项目概括】
老市场焕新典范:通过空间重构与文化赋能,将闲置区域转化为盈利空间,实现价值重塑与租金提升。

 

▲ 项目区位

 

【项目概况】
华银坊农贸市场作为闵行马桥镇的老牌菜场,虽坐拥银春苑、夏朵园等多个成熟社区的地理优势,却因设施陈旧、空间利用率低而面临租金收益不佳的困境。本次改造以"空间价值再造"为核心,通过精准定位与设计创新,将原本闲置浪费的区域全面激活,在保留老市场烟火气的同时,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显著提升。

 

【核心挑战】
如何在保留老客群的基础上,提升市场整体品质与租金水平?
如何将大量闲置空间转化为有效经营面积,提高空间利用率?
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文化赋能,打造差异化竞争力?

 

 

【优势分析】
人气基础稳固:十余年经营积累了大量忠实顾客,日均客流量稳定;
区位不可替代:毗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个小区,是居民日常采购首选;
建筑潜力可观:二层酒店与屋顶花园具备客流延伸的天然条件。

 

【难点分析】
设施严重老化:排水通风系统陈旧,摊位破损严重,影响购物体验;
空间利用率低:多处角落区域闲置,未能产生经济效益;
租金提升阻力:老商户对涨价敏感,需要提供足够的价值支撑。

 

华银坊农贸市场改造前实景如下:

 

 

 华银坊农贸市场改造前实景

 

【设计策略(空间价值再造)】
"全空间经营"模式
将原本堆杂物的6处死角改造为特色档口,引入网红小吃、手工茶饮等轻业态;
利用通道间隙设置可移动展柜,供农户季节性销售特色农产品;
优化后勤区面积,压缩非经营空间,新增3个标准摊位。

 

 

 改造后华银坊农贸市场平面布置图


租金分级体系
主力区:保留生鲜核心品类,租金适度提升,稳定老商户;
价值区:将改造后的优质点位面向新业态招商,实现租金倍增;
创新区:以较低租金引入手作、体验类业态,丰富市场层次。

 

二十四节气文化柱
在市场核心区域的6根结构柱进行艺术创作,每柱四面分别手绘二十四节气图案;
立春、雨水、惊蛰等节气搭配当季食材插画,既传承文化又引导消费;
柱子底部设置二维码,扫码可了解节气养生知识与相关菜品推荐。

 

【设计策略(运营效能提升)】
基础设施全面升级
重建排水系统,解决地面积水顽疾;
采用防滑釉面砖,提升安全性与清洁效率;
优化照明方案,重点区域增强照度。

 

动线重组与功能分区
形成"外铺便民+内生鲜"的清晰格局,减少业态干扰;
设置明确的采购主环线与快捷通道,满足不同消费需求;
水产区采用玻璃隔断,既保持视觉通透又避免异味扩散。

 

社区共生计划
保留修鞋、缝补等民生服务,维持社区温度;
利用二层酒店客流,开展"住客市集"等联动活动;
建立商户自治委员会,参与日常管理与品质监督。

 

 摊位侧立面形象设计稿

 

 品牌特制店招设计稿1

 

 品牌特制店招设计稿2

 

 顶面各类造型灯组合设计

 

 东侧主入口立面设计

 

【总结】
华银坊农贸市场改造项目以"空间价值最大化"为突破口,通过精准的设计干预,将原本被浪费的角落转化为盈利空间,在不大幅增加面积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租金收益。二十四节气文化柱的创意植入,既解决了结构柱的空间障碍,又为市场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。该项目证明,老市场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硬件升级,更在于对空间潜力与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,为上海存量市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。

 

经过飞洋设计公司的一系列定制化设计,华银坊农贸市场方案已经定稿,并顺利进入到施工阶段:

 

 

▲华银坊农贸市场改造施工现场

 

上海华银坊农贸市场

项目地点:上海·闵行区   项目面积:约1400㎡
创建时间:2024-09-16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6-5681-7003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