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贸市场,看似是个非常小,非常冷门的行业,但其实不然,市场在我们社会经济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毫不夸张来说,市场是重点民生工程,是农村和城镇的桥梁,是三农工作和城镇化建设的交集。
总体来说,市场的价值可以区分为民生价值/产业价值/社会价值。
“农贸小市场,民生大工程”。市场是联系农产品生产者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要平台,是政府实施“菜篮子工程”、“米袋子工程”、“放心肉工程”的重要载体,是具有公用性、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。
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说,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的实体,更多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农业产品资源的分配能力,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,如何通过市场出现在每个市民的饭桌上。
这些播种之下的蔬菜,如何在收获后进入家家户户的厨房里、餐桌上,就是市场存在的关键意义之一。
(2017年农产品市场的总成交额19346.68亿元,农产品市场总营业面积4207.78万平方米)
(自2013至2017年,亿元以上成交额的农产品市场数量呈下降趋势,也反应了近年来市场建设的重心不在数量,而在质量)
在上一节,我介绍过了市场主要有农贸批发市场和农贸零售市场,大宗农产品当然从生产地是先运向农贸批发市场,再由农贸批发市场向农贸零售市场进行扩散。
从量级和等级上来说,一般可以分为,大型农贸批发市场,城区中心市场,区级市场和社区市场。
区级市场,辐射范围2km,解决周边小区住户、附近工作人群的购物需求,适合打造标杆,可成为市级政府部门的考察对象;社区市场,辐射范围800m,为本小区的居民提供便利,以便民为主题。
以大型农贸批发市场,城区中心市场,区级市场和社区市场为网,覆盖的是一大片省市地区的农产品物流及销售网,这就是广义上的农贸市场功能性,也是各级别市场的作用。
中国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,生鲜类食品占比超过 50%。受限于生鲜品类自身特点,线下渠道始终占据主流地位。随着新零售的推进,全渠道下生鲜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是可期的。
现在很多市场登上了互联网的舞台,大数据汇总,定菜配送等功能与时俱进。在未来,市场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左右,扮演着它亘古不变的作用:也就是农产品流通的平台。
受限于农产品类自身特点,线下渠道始终占据主流地位,这是毫无疑问的,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产品新鲜、源头精确、品种齐全、价格实惠。这是市场永远不会被取代的根本原因。
农产品的总流通量是不会变的,只是线上成交占掉了线下成交的份额,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多样化,实体的市场会被逐步瓦解,但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农业来说,还是稳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