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贸市场,根据其在不同时代下的角色演变,首先是商品经济的繁荣,到商品市场的细化分工,所最后形成的专业细分领域的农贸市场。农贸市场其实就是一个平台,更是一个舞台,上面有生产者、销售者、管理者及消费者,等一系列在农贸流通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的角色,而本章所提到的农贸人,指的是狭义上的销售者。
而广义上的农贸人,其实就是围绕着整个农贸行业,从事农贸买卖的普通人,靠着农贸市场内的经营维持生计,正是有他们的存在,才让一个个农贸市场从无到有、兴以土木。
农贸人狭义上来说,即是在农贸市场上销售的销售者。广义上来说,就是围绕在整个农贸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角色,都可以称之为农贸人。
其实在很早之前,对于农贸人的定义可以说是农村集镇中的个体户,自己的结余农产品比较多,推到城市中来卖,随着商业聚拢效应,慢慢形成了一套小农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农产品的补充。
在清末民国初这个时间段,农贸人主要来自于城市周边将农产品挑往城市贩卖的农户,尚位形成成熟的商业化模式。
农贸市场上销售者,从现代来说,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,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,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,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,特别是城市农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,受到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。
简单来说,一句话,改革开放让城市人口快速增长,而农村的农产品可以市场分配进入到城市,农贸市场成为桥梁。
农贸市场的卖方一般由三种人构成,自产自销的附近农民,贩运户以及坐商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以农贸市场为中心的产业链尚未成型,还是以自产自销的农户为主,他们一般提供季节性的菜,将多余的农产品运送到菜市场卖。
到了现在,基本上大型农贸市场中,自产自销的农户特别少,而贩运户往往从上级批发市场或者农户手上进行购买,再卖与坐商,而坐商成为了农贸零售市场的主流商家。可以说,贩运户和坐商是典型的农贸人。
如下图所示,在东北某个农贸市场的调研中,在1980年自产自销占比例为80%,而在3年后,仅剩了20%。贩运户和坐商从20%,迅速增长到了80%。
农贸人在4个环节中,承接着从产地到批发市场的1-2环节,以及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2-3环节,是最辛苦的两个过程。